嚴振邦專欄|「紋身」:兩種身體的結合

karen tsang
  • 5 Jun 2023
by 嚴振邦

對「身體」的反思,是現象學這個哲學流派非常關心的課題。我們誰都有身體,但我們卻很少認真的思考有關身體的經驗,更少把身體顯題地、理論地去思考和討論。現象學家卻不一樣,在思考知識、世界、存在等這些抽象的問題時,他們逐漸發現,這些一切最終都離不開我們的身體。

嚴振邦專欄|「紋身」:兩種身體的結合

我們有的知識、我們對世界的理解、甚至我們自身的存在等,最終都建基於身體。所以,如果我們對自己身體沒有足夠的認知與反省,倒過頭來,我們也難以完全理解這些我們依賴身體才能認識到的東西。

嚴振邦專欄|「紋身」:兩種身體的結合

這種對「身體」的理解,初次聽來,好像在說一些跟人類生物學有關的知識。我們的身體是怎樣看到東西?我們的身體是怎樣感受到溫度?這些當然都是重要知識,一方面這些知識讓我們更了解我們怎樣認識世界,另一方面這是醫學上的重要學問:對人類身體的生物學了解,對保持我們的健康十分重要,有甚麼問題,也更容易醫治。

嚴振邦專欄|「紋身」:兩種身體的結合

但這樣對身體的了解,仍然停留在把身體當成一個外在於我們自己的「對象」﹙Object﹚來了解。我們好像跳出了自己的身體,然後把身體看成研究對象,以外面、第三身的觀點來看看這個身體究竟長怎樣。所以,說到底,用這個科學方法來研究的身體,仍然是一個作為觀察「對象」的身體;換句話說,這個身體仍然是我們觀察的對象,但不是觀察者本身。

嚴振邦專欄|「紋身」:兩種身體的結合

但我們知道,我們觀察自己身體時,除了那個被觀察的身體外,我們作為觀察者本身也是用身體來觀察的。作為觀察者,我們的身體就不再是個對象﹙Object﹚,而是個主體﹙Subject﹚。或者我們可以用一個獨特而平常的經驗來說明這個區分:我們試下用我們左手去摸自己的右手。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左手的感覺上,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到右手皮膚所帶來的觸感。這時候,你的左手就是作為主體﹙Subject﹚的手,去感受世間其他事物,而你的右手就作為對象﹙Object﹚,成為了左手所感知到的東西。我們的身體就是這麼神奇,它既有作為主體的一面,同時也有作為對象的另一面。

嚴振邦專欄|「紋身」:兩種身體的結合

有時候,我們關心自己身體時,只會關心它作為主體或作為對象的其中一面,不多時候身體的兩面能同時呈現於我們的經驗之中。我們生病時,想研究清楚身體有甚麼毛病,這是身體作為對象的一面。我們打球時,感受到身體本能地決定往哪個方向跑,這是身體作為主體的一面。

嚴振邦專欄|「紋身」:兩種身體的結合

但紋身這回事,特別之處就在於,他同時呈現了身體的這兩個面向。作為主體,我們身體主動思索、意欲我們怎樣去改變自己的身體,希望紋上甚麼圖案。作為對象,我們的身體呈現為一塊畫布,讓我們去思考紋身後的身體長怎樣。我們以自體去意欲身體、以身體去思考身體、以身體去感受紋身中的身體,在紋身這回事中,我同時體驗身體這兩個不同的面向。

從此,我更理解自己的身體。
 

嚴振邦專欄|「紋身」:兩種身體的結合

嚴振邦
喜歡哲學及思考的人

 

*作者不代表本雜誌立場

Photo by Getty Images
Portrait courtesy of the writer
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
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
Loading...
YOU MAY LIKE
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生活資訊
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!!
下篇文章